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遗忘。肉体消逝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被人遗忘才是。」
在微博上,一个被称为「网上入殓师」的账号 @ 逝者如斯夫 dead 已存在很多年。正如名字所说,其以在微博上搜集、整理并发布不同亡者故事的形式,祭奠死去的人,在网络中为他们做*后的「殓葬」。
在每一条纪念逝者的内容中都有这样一句话:「在虚拟的互联网上,为逝者留下真实的纪念园。」这类账号的存在,体现了充斥着浮躁气息的社交媒体的温柔,也映射了人们对这种温柔的渴望。
随着数字信息和网上遗产越来越引人关注,国内外许多平台都加入到主动纪念或保护的行列。
此前哔哩哔哩弹幕网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对于不幸离开人世的 B 站用户,将在取得其直系亲属确认和同意后,将其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并加以保护。」在国外的Facebook、Twitter、Google 等均采取了一些措施。
新浪微博曾发布公告称,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功能——不能登录、不能新发内容、不能删除内容、不能更改状态,从而完善平台服务,保障用户权益,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
图片信息来源:新浪微博
各种账号保护措施,增强了逝者在数字世界的影响力。许多公众人物去世后,其社交账号上通常会聚集非常多的公共讨论,这些公开的悼念和情感的表达使得逝者账号的继续存在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使得已故生命的延续成为了可能。
比如,篮球明星科比的 Ins 账号仍有更新,2020 年的愚人节,将科比设为「特别关注」的粉丝看到了「科比更新的动态」,恍惚之中给人一种「他从未离去」的错觉,有网友评论道:「感谢用这样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你还在。」
来源:instagram
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集体悼念来塑造共同记忆的方式,有助于唤起群体情感的共鸣,仿若赋予了已逝者在虚拟空间中生命的延续,这也是面对互联网短暂记忆的对抗与挑战。
在数字海洋中,人类像一颗颗小微粒,社交网络独有的虚拟性、时空接近性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更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表达自我。
但是,在享受社交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人们经常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将很多重要的个人信息、资料、资产等存储到线上存在怎样的隐患?如果有一天意外发生,曾经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的留下的一切又当何去何从?
当个体去世后,社交账号并不会自动改变其存续状态,由此衍生出了与「数字遗产」相关的众多问题。
所谓的数字遗产,包括人们去世之后留下的所有线上和线下的电子资料。
在常规下,所有社交账号的*终所有权归平台所有——这是一直以来平台和用户所默认的对于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若是账号长时间未被登录使用,平台可能会将其收回,*终自动注销并永久删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社交媒体的确在被广泛使用,许多个人信息事无巨细地发布在社交媒体上,隐私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当社交媒体账号的主人离世,他们使用账号发布的每一条动态并不会随之消失。
但有一点令人担忧:逝者账号有可能被遗忘,个人信息也有可能被盗用,再加上如今人脸合成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利用身份造假来牟取暴利也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盗用逝者账号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的现象也时长发生,这种行为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逝者亲友的伤害,这些乱象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规范和管理。
在探讨生命价值时,我们需要的是尽己所能让浮躁网络世界中关于死亡的命题变得更加柔和。对于这些遗留在虚拟空间中的生命痕迹,无论选择将其清空遗忘,还是保留继承,都希望这份温情会一直留存于每一个人心中。
*素材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隐小私